第十八章 啊……天杀的城墙
起来,手里仍然提着那把出鞘的利剑,发出了指令——宣何继筠。
何继筠,字化龙,祖籍太原,其父为后周大将何福进。有宋之后,官封建武军节度使,为人深沉不苟言笑,在赵匡胤这次在汾河边上突然宣召他之前,他已经戍边近二十年。这次契丹人入侵的路径石岭关,正是他的防区。
历史记载,赵匡胤把他叫来之后,两人秘密地商议了一会儿,说了什么没人知道。然后何继筠就领兵出发。当时天很热,赵匡胤命人特意做了一碗麻酱粉,亲手递给了何继筠,只说了一句话——明天中午,我等你的好消息!(翌日亭午,俟卿捷奏至也!)
面对皇帝特殊的荣宠,何继筠仍旧沉默寡言,他接过碗来,几口吃完,就此领兵出战。但让人目瞪口呆的是,他领出去的兵居然只有几千人!
最折磨人的就是等待,这一夜无比的漫长。宋军和城里的北汉人刁斗相闻,却再没心情顾及眼前的敌人。他们都在盼望着北方的战果。只不过区区百里开外,却牵动着整个的战局走向。
到了第二天,连赵匡胤本人都沉不住气了,临近午时,他亲自登上了高坡向北方遥望——胜负到底如何?
其实这时候每个人都清楚了,不管胜负怎样,战局都已经注定有了结果,遥望没有意义了,所应该做的,只有两件事。一,准备庆功大宴,犒劳胜利归来的何继筠;二,就是马上向北集结队伍,准备迎击马上就会到来的契丹!
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是理智的。
但每一个人还是向北遥望。终于,北方出现了一个黑影,那是个疾驰的骑兵,由远及近,但还是看不清楚。赵匡胤再也无法忍耐,他命令迎上去,马上问出消息。
铁骑飞掠,片刻之后全军欢呼!
胜利——!难以置信的辉煌胜利——!何继筠在石岭关列阵,在阳曲县之北与契丹遭遇,一场激战,居然生擒契丹武州刺史王彦符、俘虏百余人、战马七百余匹,另外还带回了一千多颗契丹的人头。
来报捷的那个骑兵是何继筠的儿子何承睿,他带回了胜利的消息,但也带来了他父亲的忧虑。就在全军的欢呼声中,他向皇帝悄悄地报告,有另外一支契丹军队正从定州方向来袭,虽然离太原还远,但是一定要注意。
紧张过后的赵匡胤微微一笑,似乎他并不在意。果然,只是十几天之后,就又有捷报传来,他当年的义社十兄弟之一,曾任禁军殿前都指挥使的韩重赟在定州方向重创来犯的契丹人,不仅将对方击败,还彻底将之逐出汉地。
至此,援助北汉的契丹军队还没有到达太原城下,就被宋军赶回了本国。战争的重点重新回到了太原城下,赵匡胤和他的士兵们的信心空前地高涨,他们后撤腾出了一块干净的开阔地,在那儿把石岭关带回来的一千余颗契丹人的人头整齐码放,让城上的北汉人看得清清楚楚。
怎么样?投降吗?还不?
赵匡胤轻轻地摇了摇头,有时候坚定和固执真的很像。那好吧,他传令给陈承昭,我不是早就在这儿驻扎了一千多万名的精兵吗?派他们上场吧……
汾河,前面提过的在太原城边静静流过的黄河第二大支流,随着赵匡胤的一声令下,突然之间向北汉人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一声巨响之后,汾河改道了,只在片刻之后,太原城就变成了一片汪洋。
这就是赵匡胤的那一千万精兵,请重温那天陈承昭向赵匡胤所说的那句原话——“陛下自有千万精兵在左右,何不用也?”
自古引水灌城,威力何止胜过千万之兵?
负责此项水利工程的陈承昭显然是位行家里手,他从赵匡胤站在高坡上纵声大笑那天起,就一直在修筑堤坝,囤积洪水,这时候郁积多时的洪水突然破堤冲出,水势强大到了一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