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逸事
    儿子梁文骐回忆,梁实秋教学数十年,口操英语,却总是长袍马褂,千层底布鞋,迭裆裤子,还要绑上腿带子,常引得时髦男女窃笑,他却毫不在意。在师大授课时,一次讲英格兰诗人彭斯(Burns)的一首诗,某女生听到动情处,竟泪下如雨,伏案放声大哭起来。梁文骐问父亲:“您是否觉得很抱歉?”他回答:“不,彭斯才应该觉得抱歉。”

    梁实秋上课,一度黑板上从不写一字,他说:“我不愿吃粉笔灰。”

    林斤澜回忆,抗战时期,梁实秋每天坐着滑竿到学校上课。他微胖,穿皮袍,戴绒帽,围可以绕三圈的长围巾,仰在竹躺椅上。竹竿一步一颤一悠,一颤是抬前头的一步,一悠是抬后头的步子。到学校,梁下得滑竿,直奔教室,脸上带着微笑,可见不把坐滑竿当做苦差使。他不看学生,从长袍兜里掏出一张长条小纸条,扫一眼便开讲。他讲的是西洋戏剧史、希腊悲剧、中世纪、文艺复兴。顺流而下,不假思索,只摆事实,不重观点,如一条没有滩、没有漩涡、平静且清楚的河流。一会儿法国,一会儿英国德国,提到人名书名,便写板书,讲到法国写法文,讲到英国写英文,讲到德国写德文……抗战时期,学生中多半是“流亡学生”,学过点外语也耽误了。他全不管,从不提问,和学生不过话,更不交流。下课铃一响,揣纸条,戴帽子,围三绕围巾,立刻上滑竿走人。和别的老师,“进步”的和不见得“进步”的名流,都不招呼。他的课知识丰富,条理清晰,叙述娴熟又动听,因此经常满座。

    儿时,梁实秋特别憎恨他的小辫子,觉得像猪尾巴一样难看不说,早上起来梳辫子也实在恼人。年岁稍长,听父亲读《扬州十日记》《大义觉迷录》等书,又听父亲讲清军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故事,梁对辫子愈加反感。辛亥革命后,他马上跑到理发店剪辫子,虽然“连揪带剪,相当痛,而且头发渣顺着脖子掉下去”,但内心“十分快意”。

    梁实秋儿时顽皮,对读书不感兴趣,每当此时,母亲就高举笤帚疙瘩进行威吓,但每次都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一次,母亲监督他读书,读到“一老人,入市中,买鱼两尾,步行回家”时,梁大惑不解,问母亲:“为什么买鱼两尾就不许他回家?”全家大笑。

    上小学时,梁实秋各门课程都应付裕如,唯独畏惧“算术”,他说:“像‘鸡兔同笼’一类的题目我认为是专门用来折磨孩子的,因为我当时想鸡兔是不会同笼的,即使同笼也无需又数头又数脚,一眼看上去就会知道是几只鸡几只兔。”

    清华对体育特别重视,毕业前照例要考体育,对梁实秋来说,最难过的一关是游泳。考试那天,梁约好了两位同学各持竹竿站在泳池两边,以备万一。他一口气跳进水里马上就沉了下去,喝了一大口水之后,人又浮到水面,还没来得及喊救命,又沉了下去……两位同学只能用竹竿把他挑起来。他当然不及格,一个月后需补考。虽然苦练了一个月,但补考时,刚入池中,他便一个劲地往下沉,一直沉到了池底,摸到了滑腻腻的大理石池底,好在这次稍微镇静些,在池底连着爬了几步,喝了几口水之后又露出水面,在接近终点时,从从容容地来了几下子蛙泳,逗得一旁的体育老师马约翰笑弯了腰,给了他一个及格。

    梁实秋的体育成绩很差,他平时不练习,一到临考就紧张万分,马约翰对他的体育成绩只能是摇头叹息。他的一百码(一百码等于91.44米)成绩是十九秒。四百码成绩是九十六秒,跑完人几乎昏厥过去。

    在清华读书时,梁实秋不喜欢数学,其同学孙筱孟对数学更是惧怕,每回遇到数学月考、大考,一看题目就尿裤子,然后匆匆忙忙回寝室换,屡试不爽。后来梁实秋和同学赵敏恒去美国留学,清华的分数单上数学都是勉强及格。二人到美国后拼命用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文学大师们简介 >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文学大师们目录 > 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