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毛泽东说:建交要经过谈判
说你是驻华使、领馆里最名符其实的“中国通”,跟新中国谈判的最佳人选非你莫属。他只好衔命而行。
在英国的外交官当中,他确实也自诩是个“中国通”。辛亥革命不久,他刚二十五岁时,就来到中国,至今快六十五岁了,他前前后后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他能讲很流畅的中国话,还懂一点方言。他最早是担任翻译,作翻译时见过包括孙中山、袁世凯、段琪瑞等在内的诸多名人,后来在南京任公使,更是直接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国民党要人打交道。他还担任过英国驻上海、天津、汉口、哈尔滨等地领事馆的副领事、商务秘书,英国上海混合法庭陪审员,女皇驻香港贸易特派员,熬至1947年六十出头了,终于被任命为英国驻南京大使馆商务参赞。他与中国社会的接触面是够广泛的。可以说,除了跟共产党人打交道不多之外,他对中国社会的了解是算很深的。
由于近几年他是担任英国驻华使馆商务公使,更是深切了解大英帝国在华的经济利益有多大。他参与了英国外交部在1949年初所作的统计,英国在华的直接投资已经达到1.24亿英镑。他与在中国的许多英国商人的观点一样,是极力主张英国政府承认新中国的。不久前,在华最大的英国汇丰财团还跟他打招呼,表示汇丰的一切业务不准备撤离中国,还利用其掌握的喉舌上海《字林西报》表示对中共的友好态度,还提出了一个包括给新政权贷款100万英镑在内的所谓“中英经济合作计划”。他很赞同一个有名的英国议员的观点:“倘若我们不准备同共产党中国友好,我们就会丢掉:首先是在华的全部贸易;第二,会丢掉香港;第三,丢掉马来西亚;而且,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他还跟一些英国商人私下里交换过意见,二战结束以来,英国在华的利益一直受到美国的冲击,使最早闯进中国来的英国人利益受到损害,却无可柰何。如今在美国《白皮书》事件后中美关系日臻恶化,美国商家与资本只好夹起皮包走之,纷纷退出中国大陆;这对英国人来说,岂不正是天赐良机。向来精明的英国人当然不会放过如此好的机会。
虽说英国已于1月6日宣布承认新中国,但伦敦的外交部和胡阶森本人都对即将进行的谈判心中没有底,因而甚感担忧。因为周恩来外长给贝文外交大臣的复电,并没有因循双方承认就算建交的国际惯例,而是要英方派人去北京进行建交谈判。再说,他与外交部对中共方面在谈判中会提出什么问题,确实心中无数,因为中英之间麻烦不少,远的诸如香港、九龙问题、西藏问题,近的如两航起义的七十余架飞机问题,《人民日报》上反映强烈的英国代表在联大安理会没有投票接纳新中国的问题,最近中国收回在东交民巷的外国兵营问题,等等。英国政府方面十分担心中方无意接受英国之承认,主张先建交、后谈判。英国人向来讲面子,担心谈不成,会使大英帝国在国际社会大为丢脸。
因而,英国方面找了印度帮忙,尼赫鲁也就于1月16日给周恩来去电,提出“双方互派大使后,再行谈判一切重要事宜”。英方也于同一日通过原驻北京总领事向中方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中国对印度的答复是,中印之间“在过去没有存在需要在两国互派大使之前进行谈判的重要事宜”,故印方代表雁谒森可即来北京谈判设立使馆事宜。中方对英方的答复虽说与给印方的答复不同,但也十分奥妙:“中英两国外长的换文表明了双方政府对于建立外交关系的同意”,胡代办可来北京“谈判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初步的与程序的事宜”。
经管这个答复没有中方与给印度的答复那么理想,但中方的答复中有了“同意建立外交关系”的说法,这就使胡阶森感到比较踏实了。他心中还在琢磨,中方不知是什么原因特意安排了他与雁谒森乘同一部火车前去北京……
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