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模仿创造:借脑生财取之有道
违约和处罚条款的订立也都有利于飞利浦公司。松下幸之助在形势对己不利的情况下考虑到了“假人之手,从中渔利”的策略:如果做些妥协、退让,接受对方的条件和要求,付出这笔钱,对松下公司的发展,对日本电子工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因为接受了条件和要求,就可以利用对方的技术专利,为自己生财,这叫“借脑生财”。
松下幸之助为了保证技术合作项目的效益稳定,又对飞利浦公司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调查中,他发现飞利浦公司拥有一个3000名研究人员的研究所。他们设备先进,人员精良,每天都在进行着世界最新技术和最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松下幸之助暗自思忖:如果创建一个同样规模、同等水平的研究所,要花上几十亿日元和几年的时间,而现在,以2亿日元为代价,便可以充分利用飞利浦公司研究所的人员和设备,可以达到“假人之手,从中渔利”的效果,这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松下幸之助毅然和菲利浦公司签订了合作合同。从此,飞利浦公司派出了技术骨干前去赴任,他们把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传授给了松下公司。在双方的合作期间,松下公司便利、迅速地获得了飞利浦公司最新的技术支持。双方的合作,为松下电器公司发展成为驰名全日本乃至全世界的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松下电器公司与飞利浦公司的这场交易中,松下幸之助先生运用了“假人之手,从中渔利”的技巧,做出了妥协和让步,接受了飞利浦公司巨额的专利转让费和不公正的违约和处罚条款。但松下幸之助先生的让步,换回的是公司发展的强大的助推力——飞利浦公司世界称雄的技术实力,使松下公司最终发展成了世界著名的电子工业公司。
1951年1月,松下幸之助首次访美时,购买了美国最新式的干电池制造机。但在第二次访美去一家干电池工厂参观时,他发现之前买的“最新式”机器在那家工厂中已经是最老的了。经过细致的调查他发现:原来,一般市场上销售的机器都是些普通玩意儿,一流生产商拥有的机器是自行设计的,秘不外传。因此一流生产商使用的机器比一般机器商所卖的要好很多倍。得知这个事实后,松下幸之助深感学习时没有自主意识而依赖他人的力量和金钱是弱者的表现,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劳动得到的也不是真正的成果。于是松下幸之助想通过自己的研究设计,做一些真正出成果的工作,因此1953年,松下公司在大阪府门真市设立了新的中央研究所,开始了真正的技术革新。为了使基础研究能够应对即将到来的自动化时代,继续研究开发新机械设备和冶炼工具,中央研究所配备了专门的机械制造工厂。就这样,新设的综合性研究设施——中央研究所成为新电子化时代的巨大推动力。
松下公司自行研制的电器制品不多,松下幸之助的本领是“拿来”之后的消化、经营及促销。松下幸之助是经营之神不是发明大王,但他创造性的经营使他在商海中屡战屡胜。换句话说,松下公司善于扬长避短,后来居上,甚至连同行业也不得不承认——经松下公司模仿的产品不是简单的仿造,而是消化后生产出的制品,比他们原来的产品性能好,尽管如此,他们还是难以抑制心中的不悦,挖苦松下公司是“模仿公司”。
松下公司的主营产品,从最早的电灯插头、炮弹型电池灯,就已经有明显的模仿痕迹;到以后陆续生产的电池、真空管收音机、电熨斗,再到50年代生产的搅拌式洗衣机、黑白电视机、电冰箱、吸尘器,无一例外的是比较、借鉴和吸收了众多同行的优秀产品并加以消化、吸收,再开发出自己的制品。这种出神入化的模仿让人瞠目结舌,又找不到任何起诉他侵害专利法的理由,因为他搞得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