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苦斗在鞍山
了跑得快,他让队员比赛时候不穿鞋,在煤渣跑道上穿着袜子干。人们讥笑他的队员是赤脚大仙,袜子跑下来就磨烂了,结果赤脚大仙是冠军!他这个人有想法,按自己的想法干,根本不怕别人讥笑,他就是要在田径场上出人头地!成绩好了,他就有资格改善自身环境,果然不久他从五十五中调到了十七中,十七中是区政府所在地,比山区中学进了一步。老马专心搞封闭训练,自己从家里带米带菜在学校住,从来也没有中学教师这么干的。一般讲孩子们都是下午放学后训练一堂课,他大清早上运动量,实际上就成了两堂训练课,所以成绩上得快。猪也不喂了,晚上不回家。这下子他媳妇不理解了,怕他长期跟女队员在一起不好,就到学校找他,他当众把媳妇打了一顿,毫不客气。老马训练队员一心一意,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干扰捣乱,这也是其他教师做不到的地方。他到十七中以后,十七中又成了全市第一,好中学就愿意要他。他就一步一步向城里的中学靠拢。他决心通过自己在田径场上的拼搏奋斗,使全家回城!十七中往后,他又调到二十九中,又换过几个中学,他到哪儿,哪儿就是全市冠军,总分第一。主要原因是他搞半专业训练,不重视文化课。别的中学教师做不到。他一没事儿了就上体育场,看体校的专业训练,整堂课整堂课地看,心里琢磨如何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技术、战术。为了一个小问题,他常常主动请教专业教练,不厌其烦,那时真是虚心得很,一个问题,不弄清楚不罢休。家庭迁进城以后,他更是这样,目标也定得更高了,他一定要在普通中学训练出打败专业体校的队员。他心情急躁脾气又不好,在中学就经常打骂小队员。就因为打学生,市教委正式在全市通报批评过马俊仁,他不服,这个毛病到后来也没改掉。批评归批评,教委还支持他干事业,还让他带中学生出国去参加国际比赛,第一次出去在西班牙就拿了冠军,在鞍山市很震动。但是这个震动在体育界内部还不够级别,当时确实有人说他是拔苗助长,是榨油法,小孩子还行,长大了不好使,一进专业队就完蛋。另外也有人说跟外国小孩子比赛好办,整体比赛水平低,跟大人比就不行了。说啥的都有,反正是不服老马。1982年他的小队员打破了辽宁省成年纪录,又震动了一下子。可是同年他带队员打五届全运会马拉松失败了,就又有各种说法。不过,是真金就不怕火炼,真正让鞍山体育界产生震动的是1986年的五届省运会。当时老马争取到自己一个队员报名参赛的机会,是叫杨新吧,这次省运会上很意外,鞍山的队员全线输光,输得很惨,田径总成绩排在全省第10位,只有老马的队员杨新在省运会上一人独得两块金牌,还是个中学生!成绩超过了市体校,打败了专业教练的队员。一个中学生,在堂堂辽宁的省运会拿金牌,不容易啊!别的教练一块金牌没捞着。这下子你服也得服,不服也得服!各地市最重视的就是省运会,鞍山在这次省运会的失败,猛然间促进了人们对老马的认识。体委贾忠良主任和几位老主任还有马士慧,都力主要把老马正式调来,经过排除各种干扰,老马终于上来了。所以他好讲自己在鞍山始终是个受压的过程,老马在成功的道路上也确实艰难无比,是顶风而上,但是说到受压,在关键人关键时候,倒偏偏没有压过他而是扶他了,鞍山的教育和体育两个系统都是扶了他帮了他的。压你你还能上来?——这几个人谈的脉络挺清楚。
市体委主任贾忠良也带着沉思的情绪谈到相关的情况:
老马这个人是个奇才,但他不大会与人搞好团结,文化素质差些。在调动老马来鞍山体委的时候,各种意见很多。有说人品的,有说训练的,总之是反对派占上风。还有人说老马这人不听话,调来以后怕是个麻烦。
其实说来说去,实质是担心自家干不过老马,怕老马高过自己一头。那年省运会全线失败,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