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大鸣大放平平淡淡
在钟惦棐和李康年早早地敲响这两声之后,中共中央统战部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分别召开两个大型座谈会,为大鸣大放提供场所:
自五月初起,在全国政协召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座谈会,总共开了十三次,七十多人次发言;
自五月中旬起,在国务院礼堂召开工商界人士座谈会,开了二十五次,一百零八人次发言。
与此同时,国务院各部门的党委,各省市党委以及一些高等院校党委,也都召开了党外人士座谈会。
召开这些座谈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帮助中国共产党整风。
毛泽东说了这样的热情洋溢的话:
“整风总的题目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反对三个主义。
“现在已造成批评的空气,这种空气应该继续下去。揭露出来的矛盾在报上发表,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不然官僚主义永远不得解决。”①
毛泽东还说:
“非党员自愿参加,自由退出。”
“有意见就说,党内外打成一片。”②
毛泽东的话像一把火,把这些座谈会的气温烧得高高的。
《人民日报》迅速报导中共中央统战部所召集的党外人士座谈会情况,其他报纸也分别报导中共各级党委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情况。这些报导不断见报,也起着不断加温的作用。
一九五七年五月九日《人民日报》以《倾听党外意见推进整风运动》为题,醒目报导了在五月八日由中共中央统战部首次召开的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会。
会议是由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和副部长平杰三主持的。
李维汉一开始,就把会议的目的说得明明白白:
“召集这个会的目的,就是请大家帮助我们进行整风,帮助我们改正缺点和错误。通过统一战线的方式来推动我们整风,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因此,希望大家多发表一些批评意见。”
李维汉很强调,要党外人士们多发表“批评意见”。
大约是首次会议的缘故,党外人士们多少还有顾虑,虽说发表的确实也是“批评意见”,不过,那些意见大都不痛不痒,属于“温吞水”之类。
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章伯钧率先发言,讲了些鸡毛蒜皮意见。章伯钧说:
“几年来,有些民主党派的成员在国家事务中确实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他们是有能力的,但是没有条件。例如某机关的一个计划科长,因为是非党员,不能参加国家计划委员会召开的他本应参加的有关会议,很感苦脑。过去选拔留学生,学校留助教,都是首先考察政治条件,有些有能力、有专长的人,常被认为历史复杂而不能入选,非党人士出国学习的机会不多。非党干部要得到提拔很困难,党员提升得快,好像只有党员才有能力,有办法。”
中国民主建国会副主任委员章乃器,是粮食部部长。他说了自身的体会:
“我是有职有权的。在粮食部里,党组和我的关系是正常的,党组管思想政治领导,我管行政领导,党组和我有了分歧意见,要能说服我,我才同意。但是我这个有职有权是斗争得来的。”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陈铭枢的发言,后来被说成是“取消学校党委制”。其实,照《人民日报》当时所载的陈铭枢的发言,并无此意:
“陈铭枢在谈到高等学校中各种组织的作用时说,当前学校的领导方面,多半是靠党、团、工会这‘一条鞭’进行工作,这是值得研究的。他认为今后应该更多地依靠教师和学生。他还说,学校中的党委制,今后也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就在陈铭枢的发言报导见报后,陈铭枢看了,并不满意。他当即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