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虚篇
,能指责楚国不向周室进贡芭茅而载兵去攻打楚国,能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正天下诸侯,这是一千代才出现一个的君主,却说他把女人背在背上,可见不真实。
【原文】
16·26说《尚书》者曰:“周公居摄(1),带天子之绶(2),戴天子之冠,负扆南面而朝诸侯(3)”。户牖之间曰“扆”,南面之坐位也。负扆南面乡坐(4),扆在后也。桓公朝诸侯之时,或南面坐,妇人立于后也。世谷传云,则曰负妇人于背矣。此则夔一足、宋丁公凿井得一人之语也(5)。唐虞时,夔为大夫,性知音乐,调声悲善(6)。当时人曰:“调乐如夔,一足矣。”世俗传言:“夔一足。”案秩宗官缺(7),帝舜博求,众称伯夷(8),伯夷稽首让于夔、龙(9)。秩宗卿官,汉之宗正也(10)。断足,足非其理也(11)。且一足之人,何用行也?夏后孔甲田于东蓂山(12),天雨晦冥,入于民家,主人方乳。或曰:“后来,之子必贵。”或曰:“不胜,之子必贱。”孔甲曰:“为余子,孰能贱之?”遂载以归。析橑(13),斧斩其足,卒为守者(14)。孔甲之欲贵之子,有余力矣,断是无宜,故为守者。今夔一足,无因趋步(15),坐调音乐,可也。秩宗之官,不宜一足,犹守者断足,不可贵也。孔甲不得贵之子,伯夷不得让于夔焉。宋丁公者,宋人也。未凿井时,常有寄汲(16),计之,日去一人作。自凿井后,不复寄汲,计之,日得一人之作,故曰:“宋丁公凿井得一人。”俗传言曰:“丁公凿井得一人于井中(17)。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穿土凿井,无为得人。推此以论,负妇人之语,犹此类也,负妇人而坐,则云妇人在背。知妇人在背非道,则生管仲以妇人治疽之言矣。使桓公用妇人彻胤服(18),妇人于背,女气疮(19),可去以妇人治疽(20)。方朝诸侯,桓公重衣,妇人袭裳(21),女气分隔,负之何益?桓公思士,作庭燎而夜坐(22),以思致士,反以白日负妇人见诸侯乎?
【注释】
(1)周公居摄:周武王死后,儿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代行君主权力。
(2)带:佩挂。绶:拴在印上的丝带。
(3)扆(y!以):指帝王宫殿里设在门窗之间的屏风。以上参见《汉书·王莽传上》。
(4)乡:通“向”,故疑是衍文。
(5)夔一足:夔,人名。传说是尧、舜时的乐官。据《吕氏春秋·察传》载,他能“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故舜说:“若夔者,一而是矣”。于是他被叫做夔一足,意思是有一个夔已经够满足了。后来误传为夔只有一只脚的神话。宋:春秋时的宋国,都城在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县南),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之间的地方。丁公:一个姓丁的老头。语:这里是传说的意思。
(6)调声:乐声。悲善:很动听。
(7)秩宗:古代官名。掌管宗庙祭祀之官。
(8)伯夷:传说尧、舜的贤臣。舜时做秩宗。
(9)龙:人名,舜时为纳言。以上参见《尚书·舜典》。
(10)宗正:古代官名。汉时为九卿之一,多由皇族中人担任,主管皇族事务机关的长官。
(11)足:根据文意,疑是衍文。下文“秩宗之官,不宜一足”,即申释此语,可证。
(12)后:天子,君王。孔甲:夏朝后期的一位君主,在位三十一年。田:通“畋”,打猎。东蓂山:古山名,《吕氏春秋·音律》作“东阳萯(b8i倍)山”,具体地理位置待考。
(13)析:劈木。橑(li2o辽):柴薪。
(14)《吕氏春秋·音律》“守”下有“门”字,可从。以上事参见《吕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