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喻品第三
十法界皆在此根本心中,故曰广大。此广大之家,即喻大乘之自体相。能出入者为门,此家惟有一门,喻即唯一大乘之门。以语文显示大乘法性者,为一乘之教门。以功行证入大乘法性者,为一乘之行门。此为唯一佛乘之门;其余修习人天福报,贪著有漏禅定,及执著有无、断常等外道邪见者,皆非此门。
子二五趣危亡喻
“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依上文所述,根本识既为家宅之体,佛与众生同具此识,是佛与众生原在一家。若众生不为无明烦恼所覆障,则同一清净真性,同一为佛,何有众生之相可得?更何有五趣众生之相可得?故佛与众生非可言异。然因无明妄动,各末那识执持阿赖耶识以为自己,遂安立此有情世间,遂有三界,而五趣众生之差别相亦由是显现;故佛与众生,即非可言一。以非一故,故曰多诸人众。又家宅之实体为虚空,虚空无相,非一非多,非大非小,非方非圆,悉随宅之一多、大小、方圆以为一多、大小、方圆。此宅亦复如是,故真空为第一义之宅,以无明烦恼故名曰火宅。百人、举多数而言,五百、指五趣。先有天为一百,次有天、人为二百,次有天、人、畜、鬼、狱为五百。此五趣众生流浪生死,轮回不息,皆不出于三界,故曰止住其中。又五百人止住其中,别义亦释为趣业识止住于根本识之中。
堂、喻身根,即眼、耳、鼻、舌之总相;阁、为堂之附部,喻附身之眼、耳、鼻、舌诸根,此喻色阴。五根为地、水、火、风之四大所成,四大之性互相为碍,如水、火相克,风、地相碍等是。以碍故变,由是刹那迁流,念念生灭。始以业力大之故,能互揽相碍之四大和合以为身根,非和合继续之时间即为身根之寿命。以变碍已极,相续之相将尽,遂有老病之相。堂阁朽故之义,亦复如是。宅之外御为墙,内捍为壁;又墙壁均有边际之义,此喻想阴。想为心相,心所缘境,等同虚空,本无边际。以想取相,遂有分限。譬之于色本无限量,以虚空莫非色故。今见为青相或白相,则所缘之境遂有白、青等相之限量,有相斯有名矣。宅内之有墙壁亦复如是,故墙壁为宅之分际,喻想阴为心境之分际。以想阴刹那生灭,故以墙壁隤落为喻。柱、为宅舍存在之根,犹人生之有命根,此喻行阴。一切心所,除想及受皆行阴之所摄,命根为不相应心行中之一法。是法即依能生第八识报体之业种所有势限而立,是为一身之生命。业势未尽,则此命根相续,业尽则命根断矣。又命有命定之义,如既受人身之后即定为人,不能通于他趣。然命根之时分有限,必有败坏之日,柱根腐败即喻命尽之义。梁为横梁,栋为竖袱,皆以撑柱屋宇,即喻受阴。受有内受、外受二种,内受、即正报之异熟果受,谓受内有之正报,故以栋喻之。外受、即依报之增上果受、谓受外领之境界,故以梁喻之。以柱根腐败,故梁栋倾危,喻命根既败坏,故果受销亡也。
周匝、喻遍于五蕴,俱时、喻念念同起。欻然、无端而有之义。火、喻烦恼。焚烧舍宅,喻烦恼增长五蕴,复因五蕴生诸烦恼,两相因有,使五蕴身成不净、苦、无常、无我也。
五趣众生皆是佛子,等是无二,惟此堪称为长者之子者,乃指具有出世无漏种子者而言。若十者、指大乘种姓之菩萨,二十、指独觉,三十、旨声闻也。又或释:十为大乘种姓者,二十为大乘兼具声闻或独觉种姓者,三十为兼具此三乘种姓者,其义亦通。此诸人众同居是宅,喻三乘种姓人悉依此根本识而住。然此识若不为末那识所覆障,即不名为阿赖耶识而名为庵摩罗识,喻不名火宅而名为安宅。若一为末那识所覆障,则此识遂转为阿赖耶识。处此无明烦恼炽盛之中,难于出离,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