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著)
本的人生学佛就是转迷为悟,转染为净。

    佛陀是大医王,专治有情生命中存在的病态,四谛法门的施设是佛陀根据良医治病的程式而建立起来的,作为一个良医,当他给病人治病时,首先需要清楚病人的状况,其次要知道得病的原因,再次要明白这病通过治疗能否恢复,恢复到什么程度,最后开设药方。医生治人类的身病,佛陀则治众生的心病。佛陀说四谛法,治众生病,其治病程式也和医生一样。

    四谛法中的第一个是苦谛。苦是有情生命的病状。有人说学佛是逃避现实,我认为这种提法不对,因为学佛的人首先就是要认清人生的现实。作为人,它要面对的是什么?诸如生、老、病、死、无常、因果、苦、空等,认清现实,始能改变现实,这是佛教解决人生痛苦的前提。然而一般不学佛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虽然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却不敢勇于面对现实。

    就说病吧,通常人们要是得了一般小病,如感冒、肚子痛,我想谁都不会去在意,假如得了是爱滋病、晚期肝癌,此时就很少有人能够面对它,你看那些病人在没有能够了解他病况前,也可能还谈笑风生,一旦得知自己的病情,就会大惊失色,精神一下子就崩溃了,原本按病情能活三个月,但因为病人的精神的关系,结果半个月就完蛋,所以在医院里医生如果查出某人得了不治之症,一般对病人都是保密的,为什么要保密呢?因为病人不敢面对。

    死更可怕,讨论死首先不期然的想起鲁迅先生著作中编写的一个故事:说有一户人家生了一个孩子,这时有许多达官贵人、亲戚、朋友来祝贺,有人说孩子将来会当官,有人说孩子将来要发财,有人说孩子长了一副长寿相,这些人因为说了假话、好话,都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最后,来了一位客人说孩子将来是要死了,结果被主人大骂一顿,然后轰走。孩子的未来死是肯定的,而升官、发财、长寿则未必,而死作为人生的现实,人们却不愿意接受,不敢面对。

    鲁迅的故事虽然说了是一户人家,但却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情况,你看通常人家房门贴的从来都是发财、长寿一类话,人们之间打招呼说的也是恭喜、发财、健康、长寿。却不会有人在自己家门口?上死字,广东人忌讳四字,因为四是死的谐音,春节期间说话尽量避开四字,可见人们对死这种现实的畏惧逃避。

    烦恼是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人类必然存在烦恼,如何面对烦恼呢?一般总是采取逃避的态度,比如出去旅游、散心、看电视、跳舞、唱卡拉OK、打麻将、喝酒、吸毒等藉这种种活动来逃避自己,古诗曰: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借酒逃避,很少有人能够在烦恼生起时,能够不寻求外物,冷静面对自我,观照烦恼的生灭。

    而学佛则不然,要认识人生的现状,勇于面对它,如对死,六念法门中,就有念死;无常,佛教中列为三法印,要我们时时观照它;空无自性,这是有为法真实相,佛教中有空观;苦是佛教对人生实质的判断,佛经仲介绍人生的种种苦恼,如前面所说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认识人生的痛苦是解脱人生痛苦的前提。

    集谛:是招感苦果的原因。集的内容,分为烦恼杂染与业杂染两类。烦恼是什么?佛经称烦恼为缚:缚是系缚义,烦恼能系缚有情于生死中不得出离;又称漏,漏是漏泄义,有情生命因烦恼故,从六根中不断漏泄出过失;又称暴流,烦恼如流水能令众生漂流于三界生死之中;又称轭,轭是令牛与牛车不离的颈木,烦恼如轭,使众生与生死境界和合不离,沉溺生死中受苦;又称取:取是执取义,烦恼能执取生死之果;又称盖,盖是覆盖义,烦恼能覆盖清静善心;又称垢,烦恼如污垢。从这众多异名中,可以看出烦恼在我们生命中扮演著什么角色。

    烦恼的种类。经中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但如果简单说主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目录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