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抉隐(元音老人著)
功的。我们何时才能圆满成就呀?’大家不要这样想,不妨举一个公案供大家参考。
《楞严经》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有一次,潭州东明迁禅师和真如庵忠道者在一起阅读《楞严经》,至‘如我按指,海印发光’处,忠问:‘如我按指,海印发光,佛意如何?’迁禅师说:‘释迦老子好与二十棒!’忠问:‘为什么如此?’师喝道:‘用按指作么?’(为什么要按指呢?难道只有按指才放光,不按指就不放光了吗?这放光不只是佛显神通,放出大光明,震动十方世界,也不是另有一个宝物——海印。而是用海印来比喻我们的自性、比喻一真法界。这一真法界无时无刻不在放光。绝非有所举动,它才放光,才见性的存在。无动作时,性也没有隐没,也在发光。我们的佛性,时时都在各人面门放光,从来没有间断,真性没有退隐的时刻。我们的一切言谈举措都是一真法界的妙用,这也是海印放光。即便我们不见、不闻、不行动时,也没有失掉它的妙用,它仍在发光。因为它是湛然不动、不生不灭的。)忠道者接著问:‘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又作么生?’(虽然佛性时时都在发光,但一举心动念,就把本性光明遮蔽不见了,这又怎么解释?)迁禅师厉声猛喝:‘也是海印发光!’大家注意,这句话非常重要!大家不要以为起心动念或有所举动,就是尘劳妄念,把心光遮了。那是断章取义,割裂经文,误解了。经里不是明明说‘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吗?要晓得,这言谈举动正是真如佛性的妙用!我们在前面曾多次讲过。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性在何处?’尊者说:‘性在作用。’王问:‘是何作用?’尊者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提,在足运奔。’因此,所有一切举止行动都是我们真心的妙用,都是真心的显现,不要当作妄想妄动。
卧轮禅师曾作了一首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听到这首偈后,说:这首偈还未真正明白佛法真义。如果依据这首偈来修行,就死掉了。对境心不起,认为这是功夫好,是错误的。要晓得:我们修道成佛是成活佛。绝不是死在那里,变成金木土石,那还成什么佛呢?那样不能起用,不能度生,一点价值都没有。所以,六祖也作了个偈子:‘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惠能没伎俩’是针对有伎俩而言的。所谓有伎俩,即是有功夫,心有所住,不空荡,著在功夫上了,这就是法执,是不行的,要把这‘功夫见’打掉。修到八地以上才进入无功之用,方是大用。八地以下都是有功之用。‘不断百思想’,思想就是识神。前面我们曾说过,一提起识神,大家都害怕了。识神本是个坏东西,是生死根本,但我们认识了本性之后,识神就变为妙用了。识神是为主人工作的仆人,真如犹如主人,主人指挥做什么事,识神就做什么事,方见妙用无边。所以,思想用不著断,断了就不能起用了。真心和识神,如水和波,除掉了波,水也没有了。真心发起思想,才能应缘接物、随缘起用,才能神妙无边。假如断除了思想,像一块木头、石头,那还有什么用呢?所以‘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不起心动念,怎么能起用呢?譬如,我们说法,也要起心,也要动念呵!听法也不能不起心动念。虽起心动念而不著相,等于没有起心动念。正起心时,也不见有话可说,有理可得,这就叫做不起而起、起而不起,归于空寂。真性起妙用,就是虽比量而现量,虽分别而不分别。绝不是一切都不知道、死而不动,而是了了分明、妙用无边。所以,‘对境心数起’正是起用时。‘菩提作么长’,菩提是妙明真心,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即使修成果地佛,也没增加一分,怎么会有所增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