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心经略说(黄念祖老居士)
佛性不显呢?就是因为这五样给遮盖住了。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蕴是物质这方面,一切万物,凡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觉,以及意所想到的东西都是色蕴。受蕴,例如,我们现在看见了风扇,看见有一个东西,这个就是色蕴。我们一看,脑子就有所领受。内心生起一种领纳的作用,来领纳乐境(乐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乐境(舍受)。想蕴就是种种思想,当内心与外境接触时所引起的思想活动,如了解、联想、综合与分析。而我们这个想是念念不断的,念念迁流就是行蕴。识蕴是我们能够了别、认识,例如上述风扇转动发声。人最初只听到声音,随即知道是声音,这是耳识;同时传达到意,能分别了知这是风扇转动所发的声音,这就是意识;意识是了别,这个了别的念头相续不断,似水长流,前浪后浪滚滚不停就叫作行蕴。所以行蕴以迁流为义。至于受蕴,当听悦耳顺心之声就欢喜,听到刺耳违心的声音则烦恼,所以它以领受为义。受想行识四蕴属于心的,因为心、身两方面,心上的障碍更多。所以五蕴里,四个说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个色蕴是有关物质方面的。五蕴都遮盖我们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碍。

    ‘照’,无心就叫作照,有心叫作想。我们也念《心经》,也能讲经,法师也能说五蕴皆空,但是他并没有度一切苦厄。因为他不是照,他是有心叫作想;观世音菩萨他是照,他能照见五蕴皆空。照的意思是离开我们的妄念,像镜子照东西一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一根头发也不会给你照错,毫发不爽。但是镜子没有分别,没有爱憎,不留痕迹。照像的底片照了一张,再按一下就不行了,留了痕迹,再照就照重了,就毁了;镜子没有这样的事,你照一千次、一万次,都是一点儿也不会错的,他就是无心。你这个‘像’,你东西没来的时候,它不会来迎接你,东西走了以后,马上就不再留一点痕迹。这就是它没有取舍,没有爱憎;也不是说白种人我就多照你的优点,黑种人我就不照你的优点,都没有分别。它无心,无心所以清楚,这就叫作照。也就是观照般若。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蕅益大师说:‘五蕴无不即空假中,四句俱离,百非性绝,强名为空耳’。也就是说,五蕴没有任何一蕴不是空谛,假谛,中谛。提出五蕴皆空,这是空谛,但有五蕴的假名,这是假谛,两方面合起来,即空即假,便是中谛。因之它们也就离开了‘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这四句,既离开了四句,便自然不堕百非。现称之为空乃勉强之说。实际应说是第一义空。

    ‘度一切苦厄’,苦是痛苦,厄是穷困疾厄。苦有各种各种的苦,基本的,人生有八种苦,生、老、病、死,都是苦。在母胎的时候很苦,出生与刚降生的时候都很苦,这是生苦。等到老了,跟老年人谈谈,也就要诉苦了,美国人说,儿童像在天堂,老人像入牢狱。这儿有病,那儿酸了,这儿疼了,吃东西也不行了,听东西也费劲了,行走也困难了,甚至脑力也衰了,好多年青时所能享受的,这时候都享受不到了。老是一苦。死是一苦不用说了,说我难受得要死,那就是说死是最难受的。佛说:如活的乌龟,你把它的壳儿扒下来;一只活的牛,你把它的皮剥下来。人之死所受的痛苦是难免的,还有病苦,‘病来方知健是仙’。可见一生病便不是神仙而是受罪了。在生老病死四苦之外,还有怨憎会苦,这个人就是跟我有意见,怎么也不行,偏偏碰到一块儿,或做你的上级,或做你的朋友,做你的邻居,甚至于成为你的眷属。为什么有的人离婚,这是怨憎会,与别人都很好,就是这两个人要吵,这是很苦的一件事,怨憎相会。有的人一生怨憎相会,所碰到的都是不如意,到处都有人事问题,到处很苦恼,非常苦。这是八种苦中的一种,‘怨憎会’,相怨相憎,偏偏相见。有的人最好不见,偏偏天天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目录 > 心经略说(黄念祖老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