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
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普眼问意,在求法眼洞明,盖法眼不明,不能入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说三昧,心生迷闷,不能悟证圆觉境界,前所闻者为理,理虽顿悟,事属渐修,但如何而可观照真妄,起思慧耶,又如何而可安住胜境,得大把持,起修慧耶,又众生未悟,果如何方便而可使之一体开悟成佛耶,此普眼启问之总意也。
佛开首即云,修行渐次,乃属假说种种方便。新学指入手伊始时,别无他法,只一正念离幻为起行之本。正念非是无念,无虚妄分别念也,若无虚妄分别,即是离幻,此无定法,故曰方便。言起慧照破彼幻境,心境双空,成就净觉,以下言正念法。
甲、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即止也,因地为止,果地为定,止于湛寂之地,摄心于一,再观一归何处,而摄一得定之法,禅净密各有法门,玆从咯。
乙、坚持禁戒,禁戒为药,用以除病,众生大病,在不能束缚身心,自生虚妄摇惑,故必以威仪范之,世人执规矩整肃以为威仪,其义未广,不知清净自在,方是威仪,否则不动之木偶,皆名自在大士可乎。禁戒云者,对症施药也,如其人好动,则以静对洽,好固执,则以活泼对治,使人自在净空之境,无能戒,无所戒,心自摄归于一,戒品虽多,统分三聚,一摄律仪,二摄善法,三摄众生,内具戒体,外全戒相,坚持勿失,用助精进。
丙、安处徒众,此指同见同行人也,凡疑谤人不可与共,不可勉强之,他山之助,不可少也。
丁、宴坐静室,此静室有二义,一房舍也,取其外缘少,免其扰乱也;二但有徒众,即非清静矣,惟同见同行人,必不扰我,且可助我昏沉不起。则知静室者,即我自性中之空净室也,心闲则境寂,少欲则心安,诸缘既空,心室自静。
其上各缘,方可一意寻参,恒作是念矣。恒者,一切时一切处也,参即遍观。前为止,此为观,其次第如下:
子、观自身只四大和合,幻化非实。
丑、观自心只六根缘妄,假名为心。
寅、观身心皆幻,一一幻灭,而常性非幻,不假缘生,不假缘灭,常在不变故,又此性如牟尼珠,随类显色,愚者谓珠有色,不知心之缘起,正如珠上所映之色,与圆觉无关,愚者定谓圆觉必特具一自相也。
卯、观垢如珠上之色,了达本无,即是对除,所谓知幻即离也。
辰、观所谓垢者,只是假名,并能说之名,与所对之垢,亦皆不有,证得一切幻,则知毕竟无影像可得。
经此种种慧观,便得十方清净,言一切处清净也,以觉所显发也,即由体起用也。由显心清净句,一气直下至求如是法,亦不迷闷止,洋洋大文,层层开释,无非点明本来二字。众生本来成佛,是佛开第一妙门,发前人之所未发,佛教与其他宗教立场不同,根本即在此。故佛教不得全以宗教目之,其他宗教,每欲人尊彼,而佛教独教人尊自,谓自己是佛,一切众生皆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惟论本来,同是成佛,但众生心不清净,觉性未能圆明。如心清净,则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清净。知系本体不动故,于是四大二十五有清净;知系本体不动故,于是一切法,如十力四无所畏,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亦一体清净,知系本体不动故,于是一身多身,乃至十方众生,同此清净,知系本体不动故,于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