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印顺法师
持而得药师加被的利益。应怎样受持,才能合法而得感应?所以对修持药师法门的仪轨,先加以说明。
释迦「佛」认为曼殊所说的不错,所以印可他说:是这样!是这样!正「如汝所说」的。接着就告诉曼殊说:「若有净信善男子」及「善女人等,欲」想「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该首「先」「造」作药师「佛」的「形像」,然后「敷」设「清净」的高「座」,「而安处」佛像。上韭已说过,佛像的体质有木刻的、金塑的、铜铸的、纸绘的,各式各样不同。依本经说,药师坛内须供七尊佛像──均为药师佛像。在所供佛像前,应该「散种种华」。散花,原是印度的敬礼;当释尊游化说法时,听众每来散花。还要「烧种种香」──如末香、檀香、沉香等类。并「以种种幢幡庄严其处」。
这些,是关于坛场的布置事宜;至于行者的修持方面,则应该:「七日七夜,受八分斋戒」──这约未受戒或仅受五戒的在家信众说。「食清净食」:如受八关斋戒的,吃晚饭即是不清净;或吃蒜葱等荤物,都属不清净食。对于身体,也要时常「澡浴香洁」,随时更换「清净」的「衣」服。还有更要紧的,参加药师法会,内心必须清净,不「生」一点「垢」秽染「浊」的「心」念,也不发「怒」或存有「害」人的不良心理。因为佛法最重慈悲,特别是药师法门,它底基本精神,就是慈济众生,利乐众生;若起怒害心,则与药师法门不相应。所以我们不但对于父母师长、兄弟妻子,不生怒害心,「于一切有情」,也应尽量生「起利益」和「安乐」,皆待以「慈、悲、喜、舍,平等之心」。慈是与乐,悲即拔苦;一方多予人快乐,一方减除人的苦痛,名为慈悲。喜是无嫉妒心,见人离苦得乐,生欢喜心。舍即平等心,不分冤亲爱恶,一律平等看待。这四种心,名为四无量心;此心非常广大,因在一切众生边起,而众生无量,此心也就无量,故名四无量心。身心都已修治清净,而后来修持。
一、「鼓乐歌赞」;
二、「右绕佛像」。鼓乐如击犍槌;歌赞如唱念药师赞偈等。右绕佛像,是表示敬佛。中国以左为大,印度以右为大,故绕佛皆从右而左。
三、「应念彼」药师「如来」的「本愿功德」。念佛,不光是口头称念佛名,还要由内心忆念佛的功德;尤其是药师如来,更要多多忆念其因地十二大愿,消灾免难的慈济精神,及与依报正报的无尽功德,如此才能与佛的心愿相应。
四、「读诵此」药师「经」,要深深地「思惟」,以求理解得「其」中奥「义」,依解起行,行解相应。五、为人「演说开示」。这是释尊开示启建药师法会所应具备的条件。我们参预法会共修,或为个人专修,都应切实遵照释尊指导的轨则去行,然后才可获得所希求的成果。
己二受持效益
庚一获福益
『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依如来的善巧方便,施设修学药师法门的方轨,必能获得效益。效益中又分二,先是获福益。
由于奉行药师法门,能够得到「长寿」、「富饶」、「官位」、「男女」等四种福报,可见药师法门对现生乐的重视。现生乐的要求,是人类普遍而本能的要求。在这人世间,能获致绵长的寿命,富裕的经济,崇高的政治权位,满堂的儿女,几乎被看为人生幸福的极点,谁不希求?一般人从生到死,忙碌一辈子,无非为了满足这些欲望;然而人生是缺陷的,任凭怎样努力趣求,也难以完满实现。祗有依药师法门去行持,仗药师如来大悲愿力的加被,始能「随所乐求,一切皆遂」。
我觉得,修持乐师法门而满足这些愿望,倒还容易,唯得到之后,将如何运用这人生的幸福,却值得考虑。例如利用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