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_印顺法师
得善二类;离恶也有四种,先明第一离悭吝贪惜恶。

    这是另一大段,故开头又说「尔时」,即世尊开示药师佛国如何庄严,劝勉大家往生彼土之时。释迦「世尊」又「告」诉「曼殊室利童子」:「有诸众生,不」能辨「识善恶,惟」是一味「怀」着悭「贪」鄙「吝」心。这不识善恶,不是白痴;世间尽有聪明人,满腹经纶,才智横溢,然而好事不做,反而尽力作恶。这里所指,就是那些否认善恶因果,抹煞道德价值的人。

    因不识善恶因果,所以也就「不知布施」的意义,「及」布「施」的「果报」。有些人,可以一下赌输几千元,但遇到慈善公益的事情,连少数都舍不得捐助。有些人,可以为男女朋友无谓的吃喝玩,花上几千几万,而不能布施一碗饭给求乞的穷人。这些人虽不是悭吝,而不知人与人间,是祸福相关的,有互助救难的必要,应该从布施中,增长自己的功德,求得自己更富裕的果报。财物原是布施功德所得的。如一粒谷子,播作种子,将有更多谷子的收获。

    可是有些人,不识善恶因果,认为布施是最不上算的事。这些人,不识因果善恶,是「愚痴无智」;于三宝功德,也「阙于信根」。由于不识因果,不信三宝,所以对一般贫病,及三宝功德,都不肯布施。他们一天到晚,一味的贪吝,辛苦地为财物而「勤加守护」,舍不得布施。若「见」有贫穷的向他「乞」求衣食,或是慈善机构向他劝捐「来」了,「心」里便讨厌而「不」欢「喜」。但有时,因人事关系,面子关系,「不」得「已而行施时」,就「如割」了他的「身肉」一般,「深生痛惜」。

    像这种人,为自己还舍得花钱,虽然花得并不正当。还「有无量」数的「悭贪有情」,但知把「资」产「财」物「积集」起来,对「于」「自身尚」且舍「不」得「受用,何况能」孝养「父母」,赡养「妻子」?对家里的「奴婢、作使(佣人)」,不用说是刻薄了;以「及来」向他乞求的「乞者」,更不会施予分文了。在这种人的心目中,祗有钱好,而且越多越好;至于要钱何用,他是从来不曾想到的。「彼诸有情」,如此的悭吝不舍,等到「从此」世界「命终」之后,必定要「生饿鬼界,或」者是堕落「旁生趣」,这里文略,应还有地狱。饿鬼,顾名思义,它永远在求食,而永远食不饱;渴得连水都求不到一滴,长期生活在饿渴的逼恼中。这是贪无厌足,有钱财不肯布施的应得后果。旁生即是畜生,有些也是贪吝而堕落的;畜生也时常找不到食,如虎狼虽猛,有时也不免挨饿。贪吝不厌的人,永不满足,即得永不满的恶报。

    『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恶趣苦,不乐欲乐,好行惠施,赞叹施者,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况余财物!

    上文所述,因贪吝而堕入恶趣的众生,「由」于往「昔」在「人间」的时候,「曾暂」时听「闻」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有意无意中称念过,在心中留下种子,所以当他堕「在恶趣」,受众苦煎迫,无处可避时,忽然便能「暂得忆念彼如来名」,生恭敬心,至诚恳到而皈向如来。凭此暂时忆念如来圣号的功德,「即于」这一「念时,从彼」三恶道「处没」──结束了苦难生命,「还」得受「生人中」。由此可见药师如来的慈悲方便!偶而听闻过他的名号,就有这么大的功德,真是佛德难量!众生听闻佛号,内心就留下影子,佛法叫做『闻熏习』。一旦遇到苦难,就能记起,且以此而离苦。有些人平时不一定相信,遇难时,才记起来观音菩萨等圣号,而虔心称念,于是得免于难;这是常有的事。还生人间以后,「得」到对于「宿命」──宿生经历的忆「念」,记起前生曾堕苦趣,由于悭贪吝惜,不肯施舍。于是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药师经简介 >药师经目录 > _印顺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