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性本善__学习心得05
团,万一谁家需要帮忙,立即去助念;平时念佛可以作为练习,一到该上阵的时候,马上就能够有所准备。平时有训练,到时候能够不慌不忙,秩序有条不紊,轮班都事先做好准备。
对于那些念佛功夫不得力的人,助念是非常关键,临终的时候就像登山,很陡峭的山,如果有人拉他一把,他就比较容易上;你要下面给他拉,他就往下坠。所以你助念等于是把他往上拉,能够拉到极乐世界去。要知道,助念功德不可思议,成就一个人念佛往生就是成就一尊佛,佛度多少众生,功德不可思议,那个功德都算在你头上。平时对于我们学佛的人来讲,平时用功要控制贪瞋痴,不要期望临终的时候有人来帮忙助念,你这样想的话是侥幸的心理。就像赌博一样,下了赌注,要下错了怎么办?所以自己平时用功,不要希求别人,我们帮助别人要全心全力。平时用功,检查自己的贪瞋痴有多少。念佛的功德,念一句佛功德很大,你如果发个脾气,那叫火烧功德林,你的功德全烧没了。所以你的功德有多少?从你上次发过脾气开始算,那一天到现在,你就是那么多功德;你发了脾气,全部都没了。好比我昨天发了脾气,以前的功德都不算了,没了,从昨天开始再算过。所以,瞋恨之火烧功德林。
世尊要我们断瞋恨,能够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这八种是什么?第一『无损恼心』,损就是损人利己,恼就是恼害众生,就是如果能够断瞋恚,就不会有损人利己、恼害众生的念头。损人利己最终是害己,恼害众生最后是恼害自己,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当我们没有损恼众生的心,我们的心也坦然,不做亏心事是不怕鬼敲门,心地安然自在,喜悦心现前。
第二『无瞋恚心』。这个「瞋恚」就是指仇恨、愤怒,它伤害自己,刚才讲的,让自己血液里头中毒,没有瞋恚心的人他身心都安乐。第三『无诤讼心』,「诤」就是指争论,「讼」是诉讼,就是不会跟人家争论,不会跟人家打官司、诉讼,就没有这个心。为什么?因为他没有瞋恨众生的念头,他爱人如同爱己。真正觉悟的人,诸佛菩萨看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所以他能够起大慈大悲,一切众生对他的爱护就等于爱自己。自爱就是爱他,爱他就是自爱,这个爱心周遍法界,涵盖宇宙,怎么会起诤讼心?他只会起爱心。
师父上人昨天还讲到,爱心里面包括六条,你看包容,包容不会诤讼。他尊重、他敬爱别人、他关怀别人、他照顾别人、他帮助别人,这是爱心的体现。所以他跟众生真正是修布施、忍辱,即使是人家对我不起,人家来恼害我,我都不会起跟人家诤讼、斗争的心,能够忍辱。修忍辱也没有忍辱的念头,不会说「你看我在忍你」,有这个念头叫着相,那还不究竟圆满。真正觉悟的人知道,你与我一体,你对我不起,就像我身体里头的器官,像牙齿偶然咬到舌头,起了斗争。舌头会不会对牙齿起瞋恨心?没有,为什么?两个是一体。舌头也不会想我忍耐你,你看我修忍辱心,也没有这个观念。它是一体,自然而然,性德流露,法尔如是,毫没有任何的牵强附会。
第四个喜悦心法是『柔和质直心』,这是讲心态很柔和,柔和是慈悲的表现,他对众生没有瞋恨的念头,心地就柔和。真的像孔子五德,温、良、恭、俭、让,他能做到。「质直」就是指正直,他心地正直,心地真诚。正直心,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菩提心就讲了三条,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就是菩提心的体。他不瞋恨,他有这种正直的心,就跟菩提心的直心相类似,所以他能够法喜,这是菩提心。第五『得圣者慈心』,这个「慈心」讲的是「圣者」的慈心,它不是一般六道众生的慈心。六道众生的慈心里面有感情,而圣者那是诸佛菩萨,他们的慈心里面是平等的,慈悲爱护一切众生。第六是『常作利益安众生心』,这是大慈大悲利益一切众生,让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