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十讲
十善业道经讲话第十讲各位听众!今天讲到十善法中的:第四、永断妄语。语、是语言,也就是各人从嘴里说出来的话,当然也包括了文字在内。语言、文字、为人与人之间,彼此交换意思的工具。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交涉,有如罗网,极复杂而不可名状。其间需要语言文字,表达意思,或解决问题的地方太多了。假如心存不善,逃避责任,或作弄他人,或从中渔利。因此、在语言文字上,不见者言见,见者言不见;不闻者言闻,闻者言不闻。总之、所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字,全属虚构,毫无实事可言,是为妄语。孔夫子曾经说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察其言而观其行。这话的意思是说:我当初很相信人家的话,人家说什么,我都信以为真,可是上了不少的当,吃了不少的亏,但也增加了我很多经验。所以我现在对一个人的说话,我要察看他的虚实,随后还要看看他的行为,是否兑现,我再不会轻易的相信人了。孔夫子有了这经验,所以他对他的学生,也有言顾行,行顾言的戒条。言顾行、行顾言、就是说的与做的,事实上要相符合,就是不妄语。第五、永断两舌。舌、就是我们的舌头,说话需要舌头,没有舌头,就辨不出音声的屈曲,而不成为语言。不成为语言,就不能表达意思。两舌、并不是说一个人有两个舌头,乃是于一件事,作两个说法;对一个人,有两种的批评。都如当面说这人是对的,背后说这人是不对的。或者向此说彼,向彼说此,离间恩义,挑唆斗争,这都是叫两舌。第六、永断恶口。口、也是说话的工具。恶口、就是从嘴里发出粗言恶语,骂詈或毁谤他人,使对方的人、丧失颜面,或损失名誉。这都是由于他人的行动,不合自己的要求,于是发动嗔怒。须知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许许多多的恶事,都从一念嗔心中引生出来,不但有违学佛者慈悲之心,亦伤失学佛者的人格。第七、永断绮语。绮语者,绵绣绫罗、叫做绮。也就是有文采的装饰,使不好看的东西,增加美观使人生爱。绮语、就是运用说话的技巧,把话说得好听,所谓甜言蜜语,使人爱听。都如妆饰浮言靡语,以及艳曲情调,力能增长听者的爱欲,引生听者的悲感,因而心荡神驰,失却自主的能力,走入歧途。孔夫子曾经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所以圣人所见,没有不同,足见绮语的为患之大。这四种口过当中,尤以大妄语,是学佛者所更当谨慎的。什么叫做大妄语呢?学佛的人,有了一知半解,从古人的言句中得了一两句机锋,为贪图名闻利养,自己以为已经明心见性,甚至自以为证得什么果位,页高我慢,妄自尊大,炫耀于人,是为大妄语。犯了大妄语,是破根本大戒,应当堕无间地狱。其余、如果为了救济他人的急难,或交际场中,避免他人的花费,方便权巧,所谓便宜行事,那是不犯什么过失的。关于不妄语的部份,我来说一只故事:过去、佛在世时,有一位老比丘,在化饭的时候,遇到一家贩卖珠宝的人家。珠宝店里老板(音板ㄅㄢˇ),这时候手上正拿著一颗珍珠,见到老比丘登门化饭,随时将珍珠放在台子上,走到厨房间去拿饭菜来,准备供养老比丘。真是意想不到的事,这时屋里有一只鹅,鹅伸长了头颈,把珠子误作食物吞下去了。老板拿饭出来,一眼看到台子上的珍珠不见了,心中不免一惊!便问老比丘说:师傅!台子上的珍珠,你拿去没有?老比丘说:我没有拿。老板说:那末!我的珠子什么地方去了呢?老比丘不答。老板再三盘问,老比丘只是不答。老板光起火来了,拿起木棒来,把老比丘打得头破血流,老比丘还是不响。老比丘的血流到地上,鹅儿不知趣,把血当水,低著头舐老比丘的血。老板更生气,一棒把鹅儿打死了。老比丘这才开口说:施主!你别生气,你的珠子被鹅儿吞下去了。老板不信任他的话,赶忙用刀剖开鹅儿的肚皮,果然珠子在鹅儿肚皮内。老板一见,惶恐万分,伏地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