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意
禅定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禅定不是每天盘腿面壁打坐,那只是初学禅定的一个方法。
世人大多生活在烦恼、忧虑,甚至恐怖之中。我们佛弟子接受佛陀的教诲,就能‘常生欢喜心’。佛法的生活是高度的艺术,充满了‘真、善、美、慧’。也许有同学问,在现前社会,能落实吗?肯定能落实!现在,我们将这部《十善业道经》的重点介绍出来,诸位如果懂得怎样学习,就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佛教正如欧阳大师所说:‘是人生之必需。’
佛经明白的讲述真相,我们听到了也点头,但就是没能把它证实。必须实证,学业才算完成。佛所讲的话,我们能‘信、解、行、证’,到‘证’才有真正的受用。‘证’一定要通过‘行’,而‘行’就是试验。经论中所讲的道理、方法、境界,如果不通过试验,怎能证明?通过试验证明,是科学的教学法。科学家说佛教是迷信,不能怪他们,想想他们讲的也很有道理。我们今天展开佛经,是会念,但不懂意思。佛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我们完全没有落实,也没有试验,这不就是迷信!所以佛教变成了宗教。
宗教如果不回复教学,决定不能解决问题。佛教如是,其他宗教又何尝不如是?我接触的宗教很多,他们的经典我都读。读后我才明了:所有的宗教都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所有宗教的创始人都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工作者,和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可是,他们在早年就已变成了宗教,变成宗教的时间比佛教还久,这是我们必须要觉悟到的。
佛陀教育的宗旨是‘孝亲尊师’。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世尊教导我们修学‘净业三福’。三福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大根大本。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佛教由此教起,也在此地圆满。
乙、十善业道经大意
这部《十善业道经》是释迦牟尼佛在龙宫讲的,当机者是龙王。当然,龙王与我们处在不同维次空间,事实上也确实有龙王。可是,我们还要懂得佛表法的意思。佛没有一句假话,也没有一句废话,句句皆真实。佛依二谛说法:随顺真理说‘真谛’,随顺众生说‘俗谛’。佛‘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说真谛少,说俗谛多。说俗谛,大家好懂,于是佛用俗谛的方法来表显真谛的真理,这种高度的教学和说话艺术在佛经中处处可见。
‘娑竭罗’是梵语,意思是‘碱水海’。大家都知道,海水苦。于是,我们就明白,佛其实是形容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生活在苦海中。娑竭罗正是形容‘五浊恶世’。龙代表变化,在这个世间,人情世故变化无常,我们从早到晚,妄念就是止不住,一会儿欢喜,一会儿忧愁。你仔细省察一下,在这十二小时中,你产生了多少次的变化?龙代表‘苦海中多变的众生’,佛用这句话警觉我们。如果说‘苦难社会里多变的众生’,我们听了会难过,以为释迦牟尼佛在骂我们,而佛说‘娑竭罗龙王’,我们听了却很欢喜。可是,自己要晓得,佛其实是在说我们。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佛说:
【经】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我们每个人的观念思想不一样,因此造业就不相同,六道轮回以及人间种种苦乐果报由此而生。接著,佛再进一步讲:
【经】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这正是《华严经》所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道理很深,但确是真理。谚语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的面貌不一样,是因为每个人心里所想不一样,假如两个人的面貌相同,可知这两人的思想、德行、嗜好都大致相同。由此可知,六道众生的相貌决定不同,而阿罗汉的相貌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