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
笑」,就是「大迦叶」,传给「大迦叶尊者」,「大迦叶尊者」再传给第二代祖师就是「阿难尊者」,一直传到二十八代的时候,顺便提到「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二十四代,再一直传,传到二十八代就是「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就传来中国,那时就变成「西来」,「佛西来大意」,就是达摩从西边来,不是到西边来,是从西边过来到中国,这是整个的传承。另外「慧能大师」开始,「禅宗」就很发达了,所以我们早晚课,出家人做早晚课,都叫做「禅门日诵」,那是「禅宗」的,整个都是「禅宗」发展的,不管你是「净土宗」或是什么宗的,都是「禅门日诵」,没有讲「净土宗日诵」,这样会被人骂,一定是「禅门日诵」。「禅门日诵」是怎样?是因为「禅宗」在中国是最重要的。好!我们看这张讲义上面写的,这个字没有很清楚,如果有笔的,你们可以把它写清楚,南宗「慧能」,因为「禅宗」在唐朝就是五祖「弘忍大师」时,他传给两个弟子,一个是「神秀」,一个是「慧能」,「神秀」是没有真正得到「衣法」,但是他有另外一种修法,他是「渐修」的,而「慧能大师」是「顿悟」的,「顿悟」,他到南边来,所以称为南宗,「神秀」在北方,所以称为北宗。但是后代所说的「禅宗」主要都指「南宗」,就是「顿悟」派。「南宗慧能」传下来,传给「南岳怀让」。你看这名字都是四个字,四个字前两个字都是他居住的地方,叫「南岳山」「怀让禅师」,「怀让」是他的法号,和他同时另外有一个「慧能大师」和弟子,就是「青原行思」,「青原山」「行思禅师」。再来第二代「马祖」,「南岳」传给「马祖」,但我们讲的时候,为了尊重,一般都只说他住的山或庙的名,没有直呼他的名号。「南岳」传给「马祖」,「南岳禅师」传给「马祖道一」,另一边「青原行思」就传给「石头希迁」,再来「马祖道一」传给「百丈怀海」,「百丈禅师」就是订那个「丛林清规」,就是「百丈怀海」订的,所以「禅宗」很重要。我们后代说「住丛林」,「丛林」是如何来的,就是「百丈怀海禅师」开始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是从他开始的。什么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呢?因为佛法在中国如果要用托钵,你只能「托牙齿」,「托牙齿垢」(没得吃),你就不用吃了,因为中国本来就有「儒家」「孔子公」,(要)大家都要自食其力,如果你都不做事,只要吃饭,你就免吃,所以出家人也必须自已种田,所以在山里自己种田、种菜,那个就叫「丛林」,那个就是从「百丈禅师」开始的,因为大家都在「从林」里修行,就必须有规矩,否则会乱,变成一个「unity」(社区)一样,这就要有规矩,要有法律,意思就是这样,才不会乱,那这个法律是如何规订呢?谁来规订?就是「百丈禅师」规订下来的,所以我们后代中国寺庙的「寺规」都是依照「百丈禅师」传下来的「百丈清规」,这本书现在还存着。「百丈禅师」再传下来就是「沩山灵佑禅师」和「黄糪希运禅师」,「黄糪」就是「黄糪大师」,他写了一部叫「传心法要」,这本书太「讚」「非常好」,「讚」到说不出有多「讚」,我在「习禅」里面,最受到益处的,除了「六祖坛经」以外,就是这一部「传心法要」。有一天,那时才学佛不久,我看经书都是看到天亮,不是故意的,那和读书时在夜间开夜车不一样,读书时,开夜车是硬拼的,但是学佛以后,看经书都是看下去就放不下来,就一直看,看到天亮。看这一部「传心法要」时,愈看愈欢喜,欢喜到不可言愉,然后欢喜到感觉天地都在震动,就是大法喜,七天七夜不散,所以非常感谢「黄糪大师」,这部经太棒了,我现在正在翻成英文,但还没有翻完,翻一半而已,但是会把他翻完。以后如果有因缘,也可以说这部经,但这部经主要是要「悟」的,虽然要「悟」的也可以讲,讲了有「悟」、没有「悟」,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