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
在薰习的关系,他常在想,常想就爱做那样的事,做那种事就成为那种人。所以,现在要反过来,去思维一些清净的法,用那清净的法,如同把它洗掉,把它矫正过来,那就叫做薰习。刚才谈至到「静虑」,「静虑」跟「止观」意思是一样的。「静」就是「止」,「虑」就是「观」。「止观」的「止」是什么?「止」就是止息烦脑恼,止息烦脑恼、妄想尘劳。烦恼大家大概知道,但一般不太清楚。「烦恼」在佛法里面是个特殊的名词,它代表的就是「贪、嗔、痴」三毒,主要是三毒。但是「烦恼」有很多种,有「根本烦恼」、「随烦恼」。「根本烦恼」是六大烦恼,「随烦恼」是二十烦恼,所以有很多。什么是「烦」?「烦」是你的心坎会烦烦的,那感觉就是「烦」,心不定的情况叫「烦」,「恼」呢?「恼」就是气恼,心的动向比较大的时候就叫「恼」,像说「你把我恼到了」,所以「恼」是比较大的动向,「烦」是比较小的动向,但是心动就有苦,「起信论」里讲,「心动即有苦,果不离因故」。所以「烦恼」就是心动的现象,而「妄想」是心坎自个儿乱想,称为妄想。「尘劳」跟「烦恼」意思是一样的,「尘」就是「六尘」,外面的「五尘」和里面的「意尘」合起来称为「六尘」,「六尘」使这个心「劳动」,所以叫「尘劳」。一劳动就有苦,因为我们人不但是「身」好逸恶劳,这个「心」也是好逸恶劳,所以一劳动就觉得苦,所以「尘劳」是「烦恼」的代名词。
以上是介绍「禅」或「禅那」的一般意思,接下去来介绍「禅」的特殊意义。
「禅」的特殊意义有五种。第一个是「凡夫禅」,第二个是「外道禅」,第三个是「小乘禅」,第四个是「大乘禅」,第五个是「最上乘禅」。这五种「禅」合起来就叫做「五味禅」,五种味道。第一个「凡夫禅」,这就是一般凡夫所修的禅,一般凡夫没有什么佛法的信仰或是宗教的信仰,他常要静坐,静坐的时候,也就是想要静一静,因为在外面奔波、跑呀!他觉得很累,不但身体累,心里面也觉得很累,所以想松弛一下,那时候就坐一坐,现在日本的「会社」很多嘛!日本的公司很多都提倡这个静坐,教员工都要静坐,但他们这种静坐不是要修道或什么的,只是讲了一天很累的了,稍微休息一下,有人说这个是「充电」,调节紧张,求这样的作用,这是一般「会社员」,(上班的人)修的,还有一种人是生病,生病了,打坐身体会好,因为打坐会令气血通畅,可以治胃并肺病,可以治很多病,事实上。因此,这种的静坐就变成所谓的养生。「养生」也是「养身」,把静坐拿来当「养生」和「养身」,这样就是「凡夫禅」。怎么说是凡夫禅呢?因为照这样再怎么修也是凡夫。这缺点在那里呢?缺点就是「贪著色身」,他贪著这个色身,所求的就这样而已。接下来去第二种禅是「外道禅」,这种禅,譬如说波罗门教也坐禅,他们坐禅时要冥想,冥想和大梵天合而为一,因为他们的信仰是说,一切众生都是从大梵天出来的,上等的人是从大梵天的头顶出来的,中等的人是从大梵天的嘴出来,较下等的人从大梵天的肚脐出来的,最下等的人是从大梵天的手脚出来,那些从手脚出来的人成为首陀罗,就是奴隶那类的人,即贱民,这就是他们的信仰,是一种妄想。因为大梵天是他们的所自出、来处,所以将来要回到他们的所之处、所来处,要回到他们的原来的地方。返本还原,儒家也有这样的思想,返本还原,认为那是最好的,道家也有这个道理。所以波罗门教他们修的,就是要和大梵天合而为一,耶稣教也是一样.他们叫union,因为要和耶和华合而为一,要回到「天上的父」那儿去,天主教也是一样。我们中国的道教、乩童,要冥想他的对象、外灵,冥想要取得和外灵沟通,希望那外灵来付附身,因为他这么想,所以他也就做得到,因为他用定力,心的定力是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