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__第十二讲
句话我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他这样子去讨论,他注意倾听对方的,然后完了,产生鉴别,产生吸收,那么双方都是这个条件,双方都是这个状态,佛法就能够交流了。如果双方都是不接受对方的,不论青红皂白反正你我之间是抵触的,你说一句我就拿三句来辩论,那么这个双方都永远都说不到一块,拿这样就永远不是佛法。所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却诤我法,增加我的贡高我慢之心,而且执着在四相,金刚经里面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从哪里产生的,从我相产生,没有我相后面三相就逐渐就淡化了,因为有我相,所以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比方说有我相,我认为是对的就是对的,然后有人相嘛,我看谁顺眼,我看谁不顺眼,我前一分钟因为他怎么样,我看他顺眼。都是因为满足了我的这个私欲,我的是非维标准,这叫人相。众生相就遥远了,度众生我凭什么要度众生?众生跟我是什么关系啊?我认都不认识他,我干嘛要度众生啊?如果我刨根问底来问,你为什么要度众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度众生,这个问题是不是显得很空洞啊?然后寿者相,什么叫寿者?这四相一旦成了四堵墙,就把你关起来了嘛。前后左右刚好四堵墙,你就在中间。所以佛法在什么地方得到收获呢?要破掉四相,破掉我法,随时随地。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注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在行、注坐、卧当中交流佛法。今天时间不够了,就到这里《六祖坛经》第十二讲——
说法台发布时间:2008-2-1517:28:42点击:1726
六祖大师讲了这么一首无相颂,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所有的颂都叫着无相颂。为什么叫无相颂呢?上上根啊!无相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相,是无法可说,是无话可说而不得不说,所以,叫无相颂。那么这一首无相颂我们已经讲了两句了,我们在完整的读一遍这首无相颂,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泽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定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次修行,天堂只在目前。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我们上次讲到这个地方。学佛法是活勃勃的。所以,六祖大师的话是非常生机活现的,生机昂燃。让和忍体现在怎么处理是非?怎么处理烦恼?尊卑这个是社会分工不同,在不同场合在不同的地点,在这个地点可能是甲是尊,乙是卑,在另外一个场合可能是乙是尊,甲是卑。那么尊卑并不是有一个固定的身份,那么能够忍让才好过日子,不忍让这日子没法过。忍让就是包容,就是谦退,有谦退这个日子好过。众恶无喧。就是知道有坏的,知道有一些弊端,但不是每时每刻都拿在嘴里来说,尤其是学佛,学佛的人心里知道是非,但是口里不说是非。口里说是非,最少都是自添烦恼,心中知道是非,嘴里不说,这就是有水平的人。接下来是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这是一个比方,钻木取火,比喻修行的人,比喻学佛的人在很多地方要下功夫,说到钻木取火,有两位祖师,有两首诗,从两个角度来讲这个修行,第一首诗,他说:学道如钻火,逢烟未肯修,至待金星显,归家始到头。这首诗说的是什么?他说:学道就象钻火一样,拚命使劲钻,看到冒烟了。学道如钻火,逢烟未肯修,看到冒烟了还不要停止,还使劲钻,至待金星显,一直看到火苗冒出来,归家始到头,看到家门了,有收获了,这是一位祖师写的一首诗。这位祖师写完以后,过了不久另外一位祖师听说这首诗以后,另外写了一首,他说:学道如钻火,逢烟即便休,莫待金星显,烧脚又烧头。你看这首诗,学道还是象钻火一样,看到烟了赶快停止,逢烟即便休,不要还一直往下钻,莫待金星显,不要一直钻到那个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