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__第十二讲
在那里,就有这么一个人他不倒单,他怎么不倒单呢?他左边一个枕头,右边一个枕头,然后背靠着墙,这个当然不倒单了,倒不下去嘛,(众笑)你想倒也倒不下去,这边撑着,这边撑着,这边靠着,这肯定倒不下去啊,倒到是倒不下去,他这样歪着,哎哟这个睡相啊,又痛苦又好笑,但是他又难过。睡又睡不下去,但是磕睡又拚命来,睡的那个口水呀趟的呀,哎呀!棉袄都湿透了,不是汗透了,是被那个口水把棉袄的侵透了,所以,修行的功夫要一步一步的来,不要一蹴而就,听人家一说我马上就来。所以定慧,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有慧的时候就一定有定,有定的时候就一定有慧,智慧分分明明,随时随地都能够产生作用,随时随地不迷惑,不迷惑你就都能够显现出来,诸学道人,所有学道的人啊,不要这样讲说先定后慧,先慧后定,没有先后是同时出现的,同时产生作用,如果不懂这个道理,要分一个先后,先有定然后有慧的见解,你就把佛法分割了。所以,法悟定法,法是不二,法是没有二的,所以,佛法的门叫不二法门。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呢?不能割裂,不能割裂开,割裂了就不是佛法。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口上说善,心里面又不善,这样的定慧是不能够兑现的,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释迦牟尼佛最初制定的戒律就是着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释迦牟尼佛最当初制定的戒律,到后来才逐条逐条叫多起来的,当初没有戒,那里又戒啊?所以我们怎么看这个社会进步了呢?就是规矩越来越多了,规矩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繁琐了,越来越繁琐了,就越来越看不懂了,就越来越麻烦了,人又怕麻烦可是又不自觉,这个是一个矛盾啊,又不愿意麻烦说搞这么多规矩,搞这么多条款干什么?一千条不够,增加,两千条不够还增加,一万条不够还增加,人们一方面讨厌麻烦,这么多条款非常非常烦他,可是另外一方面一条不够他就不自觉,只要又一条不够他就不自觉,这不是矛盾吗?那么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从佛法上看就解决了,心口俱善,内外一如,这样就解决了,所以自悟修行,不在于诤,修行不在于静,不在于诤,争论都不用争论了,讨论都不用讨论了,从自己心里面自尽其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尽其义,是诸佛教。这四句话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老生常谈的话,什么老生常谈,老生常谈这句话也是变成一个成语了,老生常谈就是老和尚经常讲的,这个老和尚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叫老生常谈嘛,后来这个话就传道社会上去,老生常谈,老和尚一天唠叨的不得了,唠叨来唠叨去就是那几句话烦死了。为什么要唠叨呢?因为不自悟修行,把那个不字去掉。自悟修行,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佛法不用争胜负,争人我,佛法的修为是在于放弃人我是非的争论,佛法的利益也是放弃这些争论,才能够增长,一个能够听懂这个话的人他就能够心悦成佛,心平气和的来讨论,然后双方都谦恭,双方都在注意听对方的长处,双方都在注意听这十句话里面有那句话我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他这样子去讨论,他注意倾听对方的,然后完了,产生鉴别,产生吸收,那么双方都是这个条件,双方都是这个状态,佛法就能够交流了。如果双方都是不接受对方的,不论青红皂白反正你我之间是抵触的,你说一句我就拿三句来辩论,那么这个双方都永远都说不到一块,拿这样就永远不是佛法。所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却诤我法,增加我的贡高我慢之心,而且执着在四相,金刚经里面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从哪里产生的,从我相产生,没有我相后面三相就逐渐就淡化了,因为有我相,所以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比方说有我相,我认为是对的就是对的,然后有人相嘛,我看谁顺眼,我看谁不顺眼,我前一分钟因为他怎么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__第十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