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__第七讲
会,永远不给他机会的话,就不知道他是真的贪还是不贪。我这个人已经不嗔了,我已经没有嗔恨心了,我对谁都很慈悲,真的很慈悲吗?那你就故意去刺激他,怎么刺激他呢?境界不同的人,对象不同的人,刺激的效果也不一样。如水常通流,像水一样非常清,非常平静,随时随地都不会起烦恼,这样的状态叫彼岸。这就是人生的状态,生命的状态。前一个迷惑的状态为此岸,后一个觉悟的状态为彼岸。接下来: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当我们迷惑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妄想,很多是非。当我们这个心平静下来,像水一样平静下来,清澈透明的时候,这时候真性就流露出来了;这个时候所悟的境界就接近于真实了。所以,脸红脖子粗地讨论佛法,那不是真的佛法。双方都气鼓鼓的要比试高低,好像要决斗一样,那样的佛法也不是佛法。即使字面上讨论得看上去像,其实不像。有这么一个典故:有一个出家学佛的学僧去请教一位禅师,见了这个禅师以后,就把自己多年学佛的心得呱啦呱啦地说了一大通,说完以后他就请这个禅师给他印证,这个禅师回答他八个字:似则即似,是则不是。很有意思吧。这八个字,似则即似,前面那个似是好像的意思,似则即似,好像倒是好像;后面那个是是是非的是,是则不是。我们学佛有时候就是这样子,似则即似,是则不是。不修即凡,不修行就是凡夫。那怎么修呢?这个修字明明是很好懂的,很好懂的一个字被搞得不好懂了。修行怎么修?这个修字,修就是改啊,修改嘛。为什么要修改呢?因为不对。如果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那就不用修了,你现在就是佛了。所以修行就是修改,就是把凡是有错的地方、有偏差的地方都进行修改,改到最正确的状态为止,改到无所改处就成功了。一念修行,自身等佛。一个念头修行,当下你就是佛。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六祖大师说的。六祖大师给我们所有的人做了这样的印证:一念修行你自身就是佛,什么佛呢?那一个念头那一念当下你是佛,下一个念头是不是佛呢?不知道。你一个念头清净觉悟,你那一个念头当下是佛的境界;下一念头还清净,还是佛的境界;再下一个念头你还清净还觉悟,你还是佛的境界。记得好些年前我有一次去坐车,坐出租车现在基本上这样问的人比较少了,前些年问的人比较多,见了出家人就问,几乎都问一句话,好像问不出第二句话来:你们要不要结婚啊?前些年我去坐出租车的时候经常会碰到这样好笑的事情。就有一个人问我:你要不要结婚啊?我反过来问他:为什么就一定要结婚啊?他说:听说现在出家都要结婚,可以结婚。我记得我当时这么回答他,我说:不结婚、不吃荤,更不头昏!因为你们又结婚又吃荤所以头昏啊。还有一次,有一个人他说:你碰到什么伤心事把你伤心到这种程度,要出家啊?我说:你才遇到伤心得不得了的事情啊!我没有遇到伤心事情,我很开心!你看,把学佛和出家都理解到这种面目全非的地步,好像一个人心要伤透了才会学佛。这恰恰就是佛法说的世间凡夫之所以痛苦的根源!未雨绸缪,世间上的凡夫有几个是未雨绸缪呢?没有几个。因为没有几个未雨绸缪的,所以禅宗里面禅师有这么一句话:天晴不肯走,非待雨淋头。你们大家把这句话记住,这是一位禅师非常幽默、画龙点睛的一句开示。天晴不肯走,非待雨淋头。世间上的凡夫就是这样子,晴空万里的时候你叫他走,他不走,不走就是不走!非要等到倾盆大雨,淋得像落汤鸡的时候他走了。世间上的凡夫,一百个有九十九个半都这样子。未雨绸缪就是让你念念都做佛!你每个念头都是佛,你每个念头都处在清清爽爽、明明白白的状态,至少你就不会付出很惨重的代价,这是最低限度。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