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坛经的明心见性_照贤
飘浮不定,散乱的心让其清净下来,而达到见性的目的。六祖大师也不例外,他在般若品中说:
“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一切般若智,都在自性中,告诉我们不要心外求佛。又说“用真如自性,以智慧观照”就是用我们本具的真如自性,以及我们本具的智慧去观察、审视一切世间万法都是虚幻的假相。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自性成佛道”,
即知一切万法皆是虚幻,我们不再去执着,不再以自我的意识,自我的立场,自我的观点去审视。不再被外在的环境所转移。不再对外境有放不下、丢不开、舍不得。对所有的法尘都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智慧去观照。只要明白了一切万法皆由心生。就像做梦,醒后知道一切梦境都是虚幻不实的,不再执着的。这就是“明心”,真心现起,六祖又说
“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明白了真心,不再去执着外在的形象。而是要常常在自己的心性中,时常保留正确的见解。这样一来,一切烦恼以及被六尘所蒙蔽的累,就不能再污染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不污染,就是“见性”,也就是开悟。
前面提到,我们要依大善知识来开导我们见自本性,但是,善知识只是我们修行路上的一个指路人,他只能告诉我们怎样明心见性的方法。所以,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善知识,还得在于“自性自度”,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说:
“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行”。
只有自己本心的明师,才是真正实在的明师。只有自己本心的明师,才能够时刻的教导自己,发挥出真正实在的妙智慧。六祖在离开五祖时说:“学时师度,悟了自度”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就算是见性之人,也要在时刻保持这种见性的真心。继续培养增长真心所流露出的妙智慧。见性之后,有了对佛法的正知正见,所以要更加努力的修持,因为见性不是究竟的成佛。《坛经》中说:“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所以要时刻保持本具自性的清净。又说: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奈,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这是六祖所说悟后的一种境界。是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的无分别状态,一种平各无烦恼的状态。虽然烦恼心不现前,但是在“无”之中又“有”,在“有”之中又“无”的超然境界。
《坛经》中又读到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也就再次深刻阐明了“明心见性”的内涵。“心”不受外界污染,不为外界所动,离一切外在牙。让“心”住而无住,念而无念,相而无相。也就是佛陀所说的“不二法门”。所以,六祖又说“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心”与“性”也是不二之法,只是迷与悟的不同而已,六祖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三、结论
六祖大师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现在,又闻到了无上妙法。六祖大师说:
“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如说食不饱”。
所以,一个佛子绝不能只搞文字相,而是要依教奉行佛陀的教法;依祖师大德们的修证法门。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心”的正念,把我们所学的解脱之法,见性之法运用到行动中去,彻底放下“自我”,用自己的本有的真心,观察外物,不随境转,入住手真如自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