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在实践当中练就而成的。
提起东晋的王羲之,我们可能都知道他是一位大书法家,人们称他为“书圣”。王羲之从小就喜爱写字,而且异常勤奋。他七岁时,就跟当时很有名的书法家练字。由于他勤学苦练,不到五年,写的字就笔力遒劲、自成一体。有一次,王羲之去看望一个朋友,碰巧这位友人不在家。于是,他进了书房,在人家的茶几上写下几个字,就走了。后来,这家人想把他写的字擦掉,可是用力擦也擦不净,用水洗也洗不清。王羲之在木板上写的字,木工拿去雕刻时发现,这木板到三分深的地方,还渗透有墨汁哩!因此,后人称王羲之的字“入木三分’,形容有笔力、功夫深。他要求儿子王献之也要刻苦练字,指着院子里的大水缸说:“你能写完这18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脚。”果然,王献之经过刻苦训练,也成为一名书法家。
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周讲过一个有名的故事:庖丁解牛。故事是这样的:庖丁是个宰牛的能手。他刮起牛来十分熟练和干净利落,那全身的动作和剖牛的声响,简直如同舞蹈和音乐一般,潇洒自如而有节奏。一头牛到他手里,不费多大力气,一会儿工夫就全部剖开。好的厨师每年换一次刀,由于他多用拉割的方法;一般的厨师每月换一次刀,由于他多用劈折的方法。而庖丁的刀用了19年,解牛数千头,仍然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庖丁解牛为何这样技术高超呢?原来他是经过19年的训练,“解”了数千头牛的实践的结果。他自己说,他开始解牛的时候,看见的全是整个的牛,而现在他看见的牛都不是整个的牛,也就是说他对牛的内部骨架结构十分清楚,可以根据他的理解去解剖一头牛,而不需要用眼睛看。可见他有多么熟练。而庖丁对牛体结构的认识以及他的剖牛技巧都是从解牛实践当中得来的。
一切思想家、科学家的伟大创造和理论,都不是他们头脑中原来就有的,也不是他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源于实践。陈景润同志是我国数学界的一颗灿烂的明星,在世界数学的数论方面30多道难题中,他攻下了六七道难题,从而有助于其他难题的解决。他还勇敢地向“哥德巴赫猜想”高峰攀登,登上了(1+2)的台阶,在世界数学界被誉为“陈氏定理”。他的成功不是天生的。在中学时代,陈景润就是个“科学迷”,多年来他一直抱着为祖国科学做贡献的伟大理想,艰苦努力地学习和工作。有一次,他自己撞在树上,还问是谁撞了他。他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用在数学上,才取得了这样的好成绩。
这些都说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获得的认识,也都与亲身实践分不开。如,一些老营业员在长期柜台服务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从顾客的目光是否集中,脚步是否紧凑,对某样东西是不是感兴趣等多方面,判断出他是来商店看看,还是有明显的购买目的。营业员没有长期柜台服务的实践,是不会有这样的经验的。技术高超的厨师也是经过长期的烹任实践,才做出十分可口的饭菜。相反,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不接触的人,是不能产生正确认识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正是在实践中,人们不断改造客观事物,才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总结出科学理论来,人类的认识都是来源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