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冕之王”,隐性的权力
议题,也可以迅速地转移人们的话题,从而产生不同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后果。
记者作为“无冕之王”,拥有的“隐性权力”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这种权力来自精神文化方面,没有直接的物质可分配,是一种软性权力。但会影响到人们的选择、抉择以及态度。二是这种权力建立在真实、有用的信息的基础上。如果长期散发虚假的、无用的信息,那么这种媒体或记者必将失去受众,最终丧失它的权力。三是这种权力呈现出一对多的散点性和开放性。大众媒体所具有的权力存在于它与广大受众之间,是通过媒体发出的信息对受众产生影响而形成,而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同时,这些受众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不固定,而是开放式地形成受众。四是记者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应该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当然,在现代社会里不存在抽象的代表全社会的公共利益。所谓代表全社会的公共利益,无非是各个阶层利益的平衡点罢了。五是这种权力存在异化和被滥用的可能,把这种权力置于社会所有公众的视野里,时时接受来自公众的监督,已是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现实中,一些对记者是否会滥用这种“隐性权力”的争论不绝于耳。比如,关于个人隐私保护与新闻自由的问题。一方观点认为,有时可能粗暴侵入个人生活领域,干扰个人正常的生活秩序。另一方观点认为,媒体是公众的“看门犬”,为了公众利益有权报道各种信息。
资料链接 戴安娜之死与记者追踪
1999年,颇受世人瞩目的戴安娜王妃于巴黎死于车祸,使英法两国大为震惊,戴安娜遇难后,巴黎警方迅速对戴妃死因展开调查。最初调查指出司机保罗是酒后驾驶,每公升血液酒精含量达到1.75克。但是后来不断有人证实保罗早已戒酒,开车当晚并没有喝酒。
戴安娜的死使媒体与记者成为人们指责的对象。戴安娜早就指责过英国媒体对她的骚扰。这次车祸可以说又是为躲避记者追踪超速驾驶而造成的。更令人气愤的是,车祸发生后,记者没有对伤者进行及时抢救,反而忙于拍照抢镜头。戴安娜的弟弟潘塞伯爵反应强烈,他非常气愤地说:“那些鼓励摄影记者不顾一切拍摄戴安娜照片的报业主编们,你们的双手终于沾染了戴安娜的鲜血!”
需要指出的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集团的派系斗争中,在不触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问题上,在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新闻记者有揭露、干预某些政治事务和社会问题的权力。但是一旦涉及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新闻记者的活动就要受到各种形式的限制,甚至被打击、迫害。对此,我们要有极其清醒的认识。
资料链接 被撤职和解雇的美国媒体人
在2001年“9·11”恐怖事件发生之后,“美国之音”准备播报对塔利班领导人的专访。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和一些官员马上出动,与“美国之音”负责人举行会谈,要求禁止播出。但是十几天后“美国之音”还是播出了奥马尔4分钟的讲话,并将内容刊登在网站上。不久,美国之音代理台长被撤换。类似也有不少媒体从业人员因为批评布什被解雇。《德克萨斯城太阳报》的汤姆·卡廷批评布什没有立即返回首都华盛顿;俄勒冈州《每日信使》的丹尼斯·马克批评布什在袭击发生后“仓惶逃跑”。两家报纸在官方压力之下解雇了以上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