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运筹谋划,设计出冯氏兄弟飞黄腾达之路
,礼也不多,就小磨香油、花生、柿子什么的,一年一年地送……送着送着就送到公社去了;后来,送着送着,就送到县上去了。后来有人说起他,就说:“这人钻挤!”
湿气:
注释一,在上梁,这个词是“馊”和“霉”的意思。一般指已开始发霉、变质、有了一些馊味但还能凑合吃的食物。
注释二,引申为陈年旧事,或许多年前的一笔旧冤、旧账,现在又被人重新提起——这叫“湿气话”。如村里东升爹和东升娘打了一辈子架。每一次吵架总是有两句话开头,东升娘说:“早先,你爹赶集的时候,老丢裤腰带……”东升爹就厉声喝道:“陈谷子烂芝麻的,说那湿气话干啥?!”
搬仓:
注释一,田鼠。
注释二,一九六一年,大饥,全村男女老少都去地里挖“搬仓洞”,用烟熏、用水灌、用尿浇……逮住一只,喊声四起!挖出来一捧一捧的花生、玉米粒、麦粒等都成了救命粮。此后就引申为有存粮的人家,曰之“搬仓家”。
跑反:
注释一,在上梁,这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
注释二,在历史上,平原上战乱不断,你打过来,我打过去,民不聊生……于是就有了“跑反”的概念。说到久远的过去,人们常挂在嘴上的是“跑反”那一年如何如何。上梁村炕“背饼”的技术,就是“跑反”时逼出来的。“背饼”有一脊梁那么大,日本人打来的时候就捆在背上跑,饿了就啃上两口,夜里还可以挡风,为上梁人躲灾时的一绝。
后走:
注释一,指女人再嫁。
注释二,在上梁,这个“后”是再一次的意思,“走”是“活路”的意思。但这个“走”是打了烙印的,就像一个特别的“记号”,是一生一世都要背着的“耻辱”。如长明家、国胜家、二套家……都叫做“后走”。
出川:
注释一,蚯蚓的别称。
注释二,这是一个曲词。“出川”乃土中之物,与“钻挤”有异曲同工之妙。内里隐含着一个“走”字,是曲曲弯弯、破土而出的意思。“出川”在土里为“蚓”,出土之后就是“龙”或“凤”了。比如村里花妞家男人,小名二狗,会巴结人。他原是个煤矿工人,后来跟着矿长当了通讯员,矿长喜好做一些花事,每逢干花事时,他就蹲在门口看着人……就那么一曲一曲地混上去了,居然当上了副县长。此后名字也改了,改名为刘国干(意为国家干部)。于是人们就说他是属“出川”的!
洋气:
注释一,上梁人对“时尚”、“时髦”的统称。
注释二,上梁人对外出数年、回来后仍坚持说“普通话”者,称之为“洋气”,此时已有十分的贬义了。如万有家大儿子金斗,小名“挖斗”,出外当了几年兵,复员回来后仍是满口京腔,说是改不了了。半月后,他爹做河工回来,问他啥时到家的?他操着京腔说,“昨天晚上。”他爹皱了一下眉头,又问,驴喂了吗?他仍是京腔回道:“吁?吁是什么东东?”他爹抓起扎鞭就打!边打边追着骂道,王八羔子,坐爷碗上?坐你奶奶那盆上吧!你狗日的,吃羊屎蛋了?!
半掩门:
注释一,更深夜静,门儿半掩,等人之意也。
注释二,引申为有夫之妇红杏出墙,勾引男人之意。
注释三,在上梁,则专指某女,绰号“半掩门”。此女有两儿两女,一曰门墩,二曰门闩,三曰大户,四曰小卫,却没有把为娘的看住。后来才知道,院子一角的茅厕墙上做有“记号”:墙头上搭一红裤带,可进;若搭一白裤带,则不可进也。后来,儿女大了,引以为耻,皆不认母。此女垂垂老矣,拄拐杖在门口骂曰:想我一老屄,扒明起早,养四张活嘴,还